《长安三万里》盛名之下,又是几朝蹉跎
这个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印证了语文作为主科的必要性,再宏伟的楼阁也会倒塌,再繁华的城市也会被埋没,再辉煌的历史也会变得残破,而先祖所留下的东西中,只有文化依旧灿烂。
灿烂的文化当然不一定非要是向上的是完美的是神圣的,那包含在文化中真实无比的喜怒哀乐,才能确切告诉我们,他们确实和我们同宗同源,什么是好的主旋律?这才是好的主旋律,而不是拼命喊着自己有多伟大有多正确,这样只是教人慕强罢了——如果哪一天忽然发现并不那么伟大并不那么正确,那怎么办?一百多年前有谁能说祖国多伟大多正确吗?为什么大家还是撑起了偌大一片江山?不就是因为,我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生活着么
李白是一个大喜之人,他天真浪漫,乐观豪放,身负绝顶才华又异常努力,他有才而自知并且十分向往将自己的一腔才华报效于国家,他一生也为这个目标奋斗着,白帝城大赦归来还想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边疆杀敌报国,他真的一生勇敢无畏,拿的起放的下的大才;同时又是一个大悲之人,出身商贾,有胡人血统,为了改变身份被迫入赘,那个时代所有卑贱的buff在他身上拉满了,文学上造诣颇高而政治上却幼稚不堪,只能沦为翰林待诏学时陪着皇帝游玩享乐,成为王室玩乐的宠物,他深知这一点但又无能为力,站在上帝的视角,或许做个翰林代召其实很适合他,但对于他来说,他要的穷尽一生都从未得到。《将进酒》这首诗把李白的大喜大悲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开始还在感叹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还在惆怅高堂明镜悲白发,转而又突然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起来,一直到高兴洒脱到最后,突然又转到与尔同销万古愁上,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是一个肆意洒脱想一出是一出天真幼稚极度浪漫的谪仙人啊。
很多人都说看不懂,其实剧中的李白并不是健忘,从开头带着骨灰盒把好友葬至黄鄂城就能看出李白的仗义重情,第一次高适去赴约并不是健忘,而是李白无能为力、改变不了现状。第二次李白写信给高适速来长安是李白得到了重用,然而一个月过后高适赶来的时候,李白才发现自己的才华只为逗贵妃乐,等到高适再来他也只能装健忘,这好几次健忘,是表达当时的社会有能者也难重用,对生活的无奈与艰辛。但李白还是鼓励朋友,自己也深埋痛苦以笑示人,他是折翼的天才,但还好诗文带着这只大鹏飞过了千百年来到我们身边,他一直在关心着所有人。
我只是觉得,李白的才名已经够出挑了,多少人给他“上香”,如果真能修仙,估计青莲居士也得位列仙班了!可李白生前历尽苦楚,我们今天难道就没有这种被世俗漠视的天才吗点个关注后续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