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深度解析何为百姓心中的“长安”
从高适的视角和虚实相间的故事。李白是高适心中的得理想主义但高适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人。他看李白就好像自己心里的理想主义就好像那个长安像他想去追求的理想。李白就好像那个繁华的长安。美好又让人想去接近。真的接近了却发现长安有长安的问题。如果吧李白和高适对关系代入高适和他自己最求心中理想的状态很像。
如果对感受古诗词没有感觉,光看故事电影就太一般了。当下大部分人都只执着于小我和内在的一小片天地,失去了对于诗意的探索。这些古诗词真的需要对天地人家国情怀以及时间有自己的一些度量和感知。需要一些年纪和历练才能被触动。电影里最后其实也点了一点题,黄鹤楼塌了,但是只要这些诗还在,黄鹤楼总有一天就还会重建。只要诗里的长安在,那个辉煌的长安也一直都会在。文明就是这样,其中的语言和文字就好像一个虚拟编程,无论多久都可以重塑一个实体的文明和一个族群的精神。华夏民族也在一次次毁灭中浴火重生,每一次重生都更加辉煌。
电影的对李白的描述客观,可能也有点片面和俗。电影中李白就像现在的网红,总想火,但就是火不了。喝酒看似洒脱,但给人一种无法成名自我麻痹的感觉。即使被重用后电影展示的也是一众诗人醉生梦死,完全感受不到其在国家治理上做出的贡献,后来想做了道士,让人难免觉得随随便便不靠谱的。反观高适,虽然也不受重用,但是每一步走的都很踏实,最后机会落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能抓住,也终于保家卫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看这部电影你就看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冲着什么去看的,你要是冲着百分百历史类似于纪录片那种去看的,那么他显然就是没有那么符合历史,如果你要是冲着那些趣闻和去看的或者冲着去看一些经典人物去看的那他就值得一看。我个人觉得长安三万里是值得去看的,因为我从中看到的是救国救民,怀才不遇,长安或者扬州一些其他地方的景色,主角之间的感情,还有就是最后高适在平乱过程中立下特别重要的功劳,但是他为了全局能把功劳拱手让人的时候,我感觉到了那种格局什么格局呢?就是事情的结局是最重要的,无论这个是谁做,历史知道我山河知道我,不一定要别人知道我,甚至历史可以不知道我山河可以不知道我别人可以不知道我,我甚至可以没机会做任何有贡献的事情,但是只要评乱了百姓,安居乐业了,长安保住了,这就是最好的。点个关注后续持续更新。